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木央的博客

就这样安静最好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引用】典籍“节选”要关注细节(原创)  

2011-08-27 15:05:20|  分类: 教学相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语文教材中从古籍中“节选”的课文占了一定的比例,《塞翁失马》是传统篇目,节选自《淮南子 人间训》,原文如下:

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。 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人皆贺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能为祸乎?”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堕而折其髀。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引弦而战。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此文正是成语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的出处,其寓意是“用来说明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(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)这两句话的,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。”(人教版《教师用书》)

今天听初中季老师的《塞翁失马》的研究课,把文本再仔细一看,觉得传统的“寓意”理解有问题。

选文不是在告诉我们“祸福相倚”,而是说“近塞之人”的“善术”。

文章一开始说“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”,这里的“善”是全文的“题眼”,你看,“近塞上之人”在文中有三句话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、“此何遽不能为祸乎?”、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这是谶语,关键是皆成为现实:马“将胡骏马而归”了;子“堕而折其髀”了;父子“以跛之故,相保”了,三句谶语皆成现实,岂不照应了“近塞上之人”是“善术”之士吗?

是我错了,还是“传统”错了?

带着疑问,还是走进了《淮南子 人间训》,发现编者在“节选”的时候“节”掉了两个关键句,请看原文:

夫祸富之转而相生,其变难见也。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。……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故事前面有很关键的一句“夫祸富之转而相生,其变难见也”。此句才是《塞翁失马》的中心句,从《人间训》全文来看,此句“承上启下”了,“节选”时是万不可省略的,一省略,“善术”就成为题眼了,“祸福相倚”的寓意也就占不住脚了。其实“选文”还省略了最后一句:“故福之为祸,祸之为福,化不可极,深不可测也。”此句具有总结全文作用,也不宜省去。

那么为什么多年来老师们对《塞翁失马》的寓意却准确无误的“把握”着呢?很简单:

人们不是因为看了“选文”得出“祸福相倚”的寓意,而是由“塞翁失马、焉知非福”的成语意义套在了本有问题的选文身上。

从这个案例来看,“断章取义”比“断章”以后却不“取义”要先进得多。

(补充:“夫祸富之转而相生,其变难见也”的前面情节:

      昔者,宋人好善者,三世不解。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。以问先生。先生曰:“此吉祥,以飨鬼神。”居一年,其父无故而盲。牛又复生白犊。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。其子曰:“前听先生言而失明,今又复问之,奈何?”其父曰:“圣人之言,先忤而后合。其事未究,固试往,复问之。”其子又复问先生。先生曰:“此喜祥也,复以飨鬼神。”归致命其父。其父曰:“行先生之言也。”居一年,其子又无故而盲。其后楚攻宋,围其城。当此之时,易子而食,析骸而炊。丁壮者死,老病童儿皆上城,牢守而不下。楚王大怒。城已破,诸城守者皆屠之。此独以父子盲之故,得无乘城。军罢围解,则父子俱视。)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2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